万事达卡:知名博主体验送外卖,称除非中国人都错峰吃饭,才能解决超时问题-万事达香港

MasterCard

11月14日,知名科技博主潘乱在个人朋友圈宣布成为一名新骑手,成功送出了第一单。身体力行跑单八天后,潘乱因上午四单超时,被平台强制下线两小时。

利用这两个小时的间隙,潘乱在好友关雅荻的播客里谈及了自己的体验。对于自己遭遇的“强制下线两个小时”处罚,潘乱认为,是平台在午餐高峰期对新手的一种“保护”。

尚处于“新手村”的他并未跑满100单,但还是刷新了对外卖员这个职业的认知。在播客里,潘乱坦言,最核心的发现是骑手不是困在系统里,而是困在廉价的同情里。

以下为潘乱自述,经整理:

我在送单中观察到,大家莫名其妙地带着怜悯、俯视的眼光看待骑手工作,甚至收入不如骑手的保安都能拦下外卖员,然后一边又觉得外卖员辛苦,这是由于社会对外卖员存在误解。

这种怜悯视角可能忽视了这一工作性质的客观需求,就是需要跟时间赛跑,类似于竞技体育的计时赛,苏炳添博尔特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吗?就连马拉松也是有关门时间的。就像我做博主不持续更新,粉丝还记得我吗?我觉得大家有点不把外卖员当一个正式的工作了。除非中国人都错峰吃饭,外卖员才可以更加从容。

我今天被罚下线以后才知道,平台只是罚下线两个小时,比如今天,两点之后就可以上线了。我估计为的就是避免午餐高峰期新手容易赶时间,过后大家下单就没那么急了。平台设定就是要优先考虑平台用户的体验,不熟练的骑手可以避开最高峰,不然也容易被用户投诉。

让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都满意是很难的事。平台需要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平衡高额运营成本;骑手要在时间压力下努力完成配送,这种多方博弈构成了外卖行业的基本运作逻辑。

正如半夜12点之后的麦当劳、肯德基,外卖配送作为一种典型的"兜底型"工作,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就业缓冲。既然是兜底,那必然正值人生最谷底的时候,小哥最在意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多给我派单、多赚点钱”。我总结,骑手核心在意的是两点:更自由,赚得多。因为多劳多得,肯定超过平均工资,也就没法摸鱼。

不过有一些追求自由的人,现在都不认为这是兜底,觉得只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传统工作相比,外卖骑手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不像在工厂打工受固定领导管理,骑手在现场可以不见领导,不见站长,主要依靠手机APP进行工作调度。

我感受特别好的体验还在于工资即时结算。跑完一单就给一单的钱,从来没听说过外卖员被拖欠工资。就算是专送骑手按月发薪,也能有相应的绩效工资。

我在的骑手群里,大家日常讨论最多的还是每单能赚多少钱。大家都很怀念的2017年、一单15块的"黄金时代",月入过万不成问题。现在单价变低,主要是供给增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最基础的数据事实。其实这在广告或拍摄公司也普遍存在。当然,这种变化也折射出外卖行业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特征。

送餐的过程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快递员和外卖员背后的差异。快递员其实是跟电商是绑定的,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无感的,消费者日常能感受到的只有商家和平台。外卖员因为送餐有时效性就有了明显体感,但本质上快递员和外卖员都是众包,通过平台承揽订单赚钱。

两者在日常生活里的受尊重程度从能否进小区这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我认为,快递能进小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员稳定,外卖进不去是因为流动性太大。实际上,进小区的决定权在物业公司,快递通常是固定的几张面孔管一个片,和保安混熟了自然可以进出,而外卖员不同,高流动性增加了进小区的障碍。这一块美团的骑手友好社区已经做出了显著改善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外卖员完全是去中心化的,但系统是中心化的、庞大的、个性化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几乎天然存在,且没那么好调和,因为中间隔得太远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