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故事》
“我们不能蔑视痛苦和恨意,那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本套书由颜悦的单著小说集《我成了一个越来越易怒的女人》、颜怡的单著小说集《我是很久以后才发现我们在消失的》,以及二人合写的小说别册《红手印》组成。她们的笔触朝向都市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的多重困境,以黑色幽默、荒诞与魔幻为工具,试图揭示人们不愿触碰的部分。
书中的人物带着鲜明的色彩和荒诞的气息,比如房间挤满了野心勃勃的粉色女人,美洲鼓的鼓点震碎“太阳”,做出自我宣言的女神机器人,不锈钢手指为你挡下灼热;在贫穷生活中追求快活的搞笑女人们,吞食霉菌获得灵感的男人,被放入女人处境的漂亮男偶像,被囚禁的章鱼先知。
《漫游在雨中池塘》
诸多来自学术界的文学评论家在分析一部作品时,往往将其视为单纯的文本,乔治·桑德斯则在这本书中增加了对作者创作心境的描绘。他结合在雪城大学教授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验,剖析了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的七个经典短篇,以脱口秀式的口吻述说故事,他也试图避免下过于绝对的结论。“我对她了解得越多,就越不愿意做出过于苛刻或者不成熟的评价,因为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怜悯被激发了,”在对契诃夫《宝贝》的评论中,他如此感慨。
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1958—),美国知名作家,曾于2006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和古根海姆奖,并在2017年凭借《林肯在中阴界》获得布克奖。
《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
从北海道至九州,内山节曾在形形色色的河流里垂钓,住在钓鱼人聚集的旅店里。入夜后,总有店里人与附近居民闲聊,就会有人说起狐狸骗人的逸闻。不知不觉,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询问当地人与狐狸关系如何。
他发现,在过去,日本凡有狐狸栖居的地方都流传着许多“狐狸骗人”的故事。然而,以1965年为界,此类故事突然在全日本上下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不断拷问“为何不再被狐狸骗了”的过程中,内山节回望了往日的自然与人类的历史、村落的历史、人与自然的交流史,并深入民众的精神史,他希望重新捕捉那些“看不见的历史”。本书围绕这些问题意识展开,探寻我们为何会失去那个不断催生“被狐狸骗”的故事的历史?我们眼下生活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从何时起,我们再也听不到“自然”的声音了?
《纷纭万端: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本书集合了史学家沈松侨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及国族转变,特别关注河南宛西地区。胡适倡导文学改良,章士钊代表“五四的另一面”,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精英们有着怎样的复调构想?从“中国的一日”到“一日的中国”,1930年代的生活叙事透露出大众怎样的国家认同?在一个盘踞土匪、列强、军阀的宛西世界里,各色生民又展开了哪些博弈与突围?
他运用的史料包括满铁档案、当时的报刊及私人日记等,试图再现那个动荡年代的思想争鸣与社会变化。在阐释近代中国的内部变迁时,沈松侨也对照了西方理论家如霍布斯鲍姆、安德森、史密斯等人的思想。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理性经济人(economic man 或 homo economicus)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假定人是始终理性且自利的,并以最优方式追求自己的主观目标。《利他主义的生意》挑战了这个观点——在某些市场中,人们长期希望回避市场原则,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利他主义者反而更受市场的青睐。
本书指出,并不是所有利己行为都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是那些表现出真正利他之心的人,往往在新的市场生态中受到青睐。比如送礼者希望可以影响接受者的想法,就必须尽力将这种意图表现得不明显;最好的祝酒词必须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贪位慕禄的政客反而保不住职位。加拿大政治学学者普莱克也认为,最终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更有赖于一套适当社会制度的建立。
《大奥7-12》
《大奥》用漫画虚构了一场只夺男人性命的疫情。德川幕府时代,一种名为“赤面疱疮”的怪病在日本各地蔓延,此病只感染年轻男性且致死率极高。很快,日本男性人数骤减,社会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量稀少的男性被当作繁衍后代的珍贵资源,女性则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职能和体力劳动,成为家族继承人、政府官员和最高执政者。德川家光病故后,私生女千惠以父之名登上政治舞台,日本由此迎来了女将军掌权的时代,而将军的后宫——大奥,也从“三千佳丽”变为“三千美男”。
2023年这部漫画的中译本出版了第1-6册,近期出版的7-12册会展现女将军治下残酷的权力争夺,刻画兰学医者受到“牛痘”启发、为研制“赤面疱疮”疫苗而付出的努力。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从“躺平”、“发疯”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日本临床心理医生斋藤环擅长分析日本年轻人的普遍精神状态。他认为,那些看似频繁的自我否定、反复的自我怀疑、甚至“家里蹲”等行为,实际上是“理想中的自己”在与“不够好的自己”激烈对话。自恋并非纯粹有害的情绪,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这种自我批判的“有毒”自恋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保护机制。他也试图解构“宅文化”“现充”等社会标签,探索了“自恋”“社交”“阴暗情绪”等问题。
斋藤环在书中写到,“这些人凭借很多琐碎因素,兀自确定自己是不擅长社交的人。他们虽然自认弱者,但不一定同时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他们没有反抗和不甘心。导致这种情况的理由之一,是现代社会里的“敌人”是无形的,无从寻找、无可触摸,没有具体的形象。这种结构提出了压迫人的行为规范:‘责任在你自己,你痛苦是因为你人自己不行。’”
《菌络万象》
如果我们认定“智能”必须依赖心智、神经或生理结构,那么该如何理解无心无脑、既非动物亦非植物的真菌所做出的一个个“生存决策”?真菌,无处不在地缠绕于万物之中,模糊了“个体”与“群体”的边界,它们不仅生存于边界之内,更在我们的认知之外。
亿万年来,真菌不仅制造土壤、净化污染物,还在太空中存活,影响气候,为植物提供生存支撑。它们微小如酵母,或庞大如延伸数十平方公里的蜜环菌,改变着无数生命的命运。没有真菌的帮助,植物可能永远无法登上陆地,而如今,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依赖菌根真菌存活。
作者默林·谢尔德雷克带领读者一路深入真菌的世界,从意大利的松露猎人,到英国实验室中探索智能的多头绒泡菌,再到巴拿马雨林,寻访与真菌共生的科学家、创客和生态学家。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与发现真菌痕迹的书——发酵、酿酒、采蘑菇、食用,点滴生活中的真菌早已与我们紧密相连。